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走进宁晋 > 方志宁晋

宁晋县衙

时间:2016-05-17 11:42:28来源:

县衙位于鼓楼西街路北(今宁晋宾馆)处。东临文化街,西临解放街,北临玉兰街。

县衙初建时间无考,据史料记载县衙门前“德政碑”立于宋朝绍圣元年(1094),据此推断,距今至少也有近千年历史了。

县衙坐北朝南,四面环街,占地100多亩,整体建筑灰墙灰瓦,典雅庄重,门前的鼓楼西街东与文化街、西与解放街交叉口处各有一座牌楼。分别为“仁育”坊、“义正”坊,冲衙门口的南墙是一面大影壁,上面绘有一个名叫“犭贪”(没打出这个字来)的动物。传说是神话中的贪婪之兽,能吞下金银财宝,尽管它的周围已堆满了各种珍宝,但它仍贪得无厌,还想吃掉太阳,旧时乃以此画告诫历任县官不要贪赃枉法。

县衙大门面阔3间,两侧是“八”字墙,门口有一对2米高的石狮,“八”字墙前各有一块石碑,东边一块名曰:“德政碑”,是宋朝绍圣元年宁晋当时的知县陈臻,将唐朝县令李怀仁的德政碑立于县衙前。西边一块碑为“再思处”,另有一行小字是“和了好、和了好”。意在警示前来申冤告状的人要三思而后行。进入大门,沿中轴线向里走,迎门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式雕梁画栋的木牌楼,上书“廮陶古郡”,穿过牌坊拾级而上便到大堂,门的上方高悬“宁晋县正堂”金字匾额,正面墙上绘有“海水朝日图”,图上方有一大堂横匾,匾上铭文“问心愧否”。大堂是举行重大典礼,审理重大案件,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。大堂台下不远处,有一座“戒铭坊”,一面刻“公生明”,一面刻“尔俸尔禄,民脂民膏,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。县令在大堂端坐时便可看见,以警戒其秉公办事。大堂外东墙上悬挂着一面大鼓,是为申冤告状者所设,鼓前方还有一个八角石头桌,没有凳子,是死囚犯行刑前吃尽命食的地方。

大堂两翼有三班六房,是衙役听差的地方。

大堂的后院是二堂,知县一般在这里处理民事案件。穿过二堂进入三堂,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,商议政事、处理政务的地方、三堂后面是花园,有假山亭台,修竹花草,清静幽雅,知县的家眷就居住在花园里的四堂里。

县衙的建筑格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布局,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,附属建筑在两侧。依南向北东侧有迎宾馆和土地祠,西侧有监狱、科房、典史厅,所有建筑与主建筑都有相通的门道,形成了既方正又错落有致的官阁风格。

民国年间,县衙西侧曾改为看守所,住过警备队和王怀庆的马队,还做过警察所、马号。

上世纪60年代中叶,县衙南半部分改建成县招待所和电影院,北半部分变为民宅。80年代后县招待所重新翻修,改政府招待所,电影院拆除,建起了工会和广播局,旧时风貌荡然无存。